無論是生物大分子定量,還是小分子濃度測量,任何在
超微量分光光度計上實現的應用都是基于光線的產生、傳遞、吸收和檢測。
一束光線的“生命”雖然如此短暫,卻能為我們帶來足夠的數據量,吸收光譜中蘊含的信息能夠幫助科學家獲得新的發現,也能讓合格的產品得以放行。
在超微量分光光度計中,我們將光在其生命周期中傳播的路線稱為光學路徑,這條路徑是否暢通,關系到測量數據的可靠性。在分光光度計中,經典的光學路徑為:光源–光纖–樣品液膜-反射鏡面–液膜–光纖–光柵–檢測器,樣品的吸光值通過光線兩次穿過液膜被精確測量,軟件通過總吸光值和總光程計算樣品濃度和光譜信息。
除樣品外,光纖在整個光學路徑中是至關重要的,光在光纖中走過的路程相對來說是長的。在傳統雙光束分光光度計中,光線通過光學反射鏡和透鏡實現傳導。

為了避免這些高效的光學元件發生變化,需要避免鏡面污染,導致了相對較高的維護和保養成本。而光纖傳導發生在內部,即一條獨立的光學通路。
微量點樣臺和反射鏡面的的設計是超微量分光光度計的精髓,穩固的結構確保了光程無漂移。石英材質使光線穩定的傳導至樣品,以精巧的角度進行反射,通過出射光纖繼續向前傳播。
當出射光繼續沿光纖到達光柵分光器后,衍射為連續的不同波長的分光束,準確的照射到陣列檢測器上,對應的像元接收特定波長的分光,以同時測量全波長數據。由于無需轉動的光柵結構,測量擁有很好的重復性,也無需進行光柵部件的校準和調整。至此,一束光走完了它的全部旅程,它所產生的數據將由處理器進行分析并將結果呈現給研究者。
你可以看到,作為一個整體,分光光度計的全部光學路徑都需要保持穩定、通暢,任何部件的瑕疵或損壞,都會導致光線的額外損失和外溢,以及產生折射或散射,這對于測量結果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。